戏明 第5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东阳从下人嘴里得知这一情况,觉得非常欣慰,提笔写了篇文章感慨此事。
  作为茶陵诗派的领头人、未来有望把持文坛十余年的领军人物,李东阳时刻保持着文人的基本习惯——
  不管发生点啥事都要真情实感地写诗文记录一下。
  比如过去这些年里头,他回湖南茶陵老家省亲时攒了本《南行稿》,北上京师参加科举又攒了本《北上录》。
  反正就是去到哪写到哪,忠实而详尽地记录自己的日常体悟。
  所以,对于这么有意义(让他儿子奋发上进)的一天,李东阳当然得用自己优美的文辞记录一下。
  写完以后,那就该文人的另一个基本习惯上场了——
  在朋友圈里广泛发布。
  邀亲朋好友一起品鉴。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
  文哥儿:喜蹭大明文坛热搜√
  *
  更新!
  *
  注:
  1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出自杨万里的《炙蒸饼》
  酥琼叶:吃法参考网络介绍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3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出自杨万里的《寄陆务观》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第45章
  对于自己即将(靠蹭热度)蜚声文坛这事儿文哥儿是一无所知的。
  直到他再一次在谢家外面吹哨子,一吹吹出左邻右里好几个少年郎,他才眨巴一下眼,有些疑惑地看了下自己手里的小鸟瓷哨。
  赵家舅舅在京城住了这么些天得赶回去教书了赵家表哥自然也跟着回去了只留下几个小哨子证明他来过。
  文哥儿怎么都没想到,表哥这才刚走他的小鸟瓷哨竟功力大涨一下子吹出这么多人来!
  经那几个文质彬彬的少年郎一解释,文哥儿才知道他们是被他们爹撵出来的,说是李东阳家的李兆先去丘尚书看书后脱胎换骨他们爹也希望他们去熏陶熏陶。
  至于为什么不派年龄相当的三岁小孩出来,主要是他们家三岁小孩要么认字不多要么特别顽皮真要让他们跑去丘家闹腾,丘濬怕是要给他们每家人血书一封绝交书了。
  所以,还是挑拣个还有救的小子去感受感受丘尚书家绝佳的读书氛围好了。
  文哥儿得知事情始末,有点目瞪口呆。这个李东阳怎么回事儿子去别人家玩儿一下也得写个文章广而告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