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与註解(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註6:
  罗丹françoisaugustrenérodin(1840-1917),法国十九世纪重要雕塑家之一。
  先天性深度近视,小时学业并不出色,甚至因此连母语法文表达都有障碍,直至1857年,罗丹的天份才被教授发现肯定。之后,罗丹尝试考艺术学校,绘画过关了,但雕塑却连续失败三次,原因在于罗丹的雕塑风格不容见于当时当道的传统新经典主义。罗丹并未放弃雕塑之路,他努力学习,师法于第二帝国当时最推崇的雕塑家贝勒斯carrier-belleuse,以及比利时重要雕塑家vanrasbourgh。
  1877年,时年37岁的罗丹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大作青铜时代l'Âged'airain,是尊与真人等比的年轻男子石膏像,男子雕像充满生命、几近真实,反而遭致罗丹以真人为模的攻击。次年,罗丹创作了约翰施洗者saintjean-baptiste,这尊雕塑比真人比例更大,罗丹以此证明他绝未以真人为模,更证实的他个人的天赋。
  罗丹最知名的创作首推1882年lepenseur「沉思者」与1886年lebaiser「吻」。1906年,「沉思者」移放至巴黎拉丁区的panthéondeparis之前,「吻」是罗丹应法国政府之邀,为准备1889年于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创作。1919年,巴黎第七区的罗丹美术馆开幕并对外开放,而罗丹于meudon的庄园之后也成为美术馆。
  《沉思者》是罗丹作品《地狱之门》细部,罗丹演译作家但丁的原意,塑造但丁所写的「八层地狱」的景像,展开一连串的雕塑,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这项作品始终没有竣工,但对罗丹而言,这件巨作永远没有所谓的完成之日,因为他随时会做即兴修改。直到罗丹死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定型。
  在罗丹的构想里。这位《沉思者》便是但丁本人,《沉思者》坐在《地狱之门》入口,似乎在思索着生命的难题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註7:
  《神曲》(义大利文:divinacommedia),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赐名为:divinacommedia(神曲),是义大利诗人但丁的史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神曲》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作,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文学作品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谴责当时罗马公教会的政治情形,但未牴触当时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神曲》的伟大歷史价值在于,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义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因此,它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製。
  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徵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隻猛兽拦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贪慾),一隻狮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徵教宗、法国国王和佛罗伦斯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隻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亚德的灵魂,带他游歷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但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懺悔涤罪,山分七层代表七宗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才能一窥圣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歷史上好的坏的许多着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甚至他痛恨的教宗及一些佛罗伦斯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註8:
  《神曲》中,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林勃,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馀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註9:
  说到隐身术,许多人可能觉得只有在神话或者科幻小说里面才有。不过,如今有一批科学家正在试图把幻想变成现实。这就是几年来进展迅速的研究领域:「隐身斗篷」(cloakofinvisibility)。
  一个物体之所以能够被看得见,是因为所有的物体都会反射光线,被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接收后就看到了。那么要实现隐身,就需要在光线上做文章,目前有关隐身斗篷的研究也都是这方面的。
  理想的隐形衣,应当具有类似电影中哈利.波特的斗篷那样的功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这都是十分困难的。而日本科学家早在2003年前,已经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绕开隐形技术难题,开发出「半透明」的斗篷。
  这种隐形衣被称为「光学偽装」衣。它是由「后反射物质」製造的。衣服外覆盖一层反光小珠,还装有数个小型摄像机。当人穿上衣服后,衣服的前面会显示摄像机拍下的背景影像,衣服后面则显示前景影像。这样一来就使着装者与环境混为一体,从而达到「半隐形」效果。穿着这样的衣服走在街上,就如同幻影鬼魅一般。
  那么真正的隐形理论应当是什么样呢?「隐形衣」是让光波像水流遇到障碍物一样绕过物体继续向前,这样就不会影响远处后面的物体。于是对观察者来说,物体就成了全透明的,也就「隐形」了。
  2006年5月,美国杜克大学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科学家提出了「隐形衣」的数学模型,并将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网路版上。
  在此之后仅仅5个月,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就成功进行了第一次「隐形衣」试验。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助理教授戴维.史密斯(davidr.smith)领导的1个专家小组,用一个圆形的遮蔽装置,成功地使微波绕过了铜盘,也就是说,这个铜盘在微波中就像隐形一样。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当时科学们表示,物体只能在很窄的波长区域(微波)内「隐身」。在可见光区实现「隐身」,才是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
  「隐形衣」的作用是让别人看不到自己。但是根据目前的理论,通过改变光波流向实现隐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隐形者自身也无法看到「隐形衣」以外的世界,因此成了地道的盲人。
  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ofrochester)的数学教授艾伦.格林里夫(allangreenleaf)与他的合作者推出新的数学理论,预测隐形衣中发生的一些奇怪的事:如一个人试图从隐形衣中向外看,可能会看到各个方位都像一面镜子。想像一下哈利.波特的隐形衣以这种方式工作,当哈利打开手电筒向外看时,不管他朝向哪里,光线都会反射回到他身上。
  2009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张翔及其同事,已研发出2种光弯曲材料,可使人类肉眼无法看到三维空间的物体。他们研究的材料被称为「超材料(metamaterials)」。
  张翔及其同事研发的这种网状的新型超材料,以某种普通材料达不到的方式使可见光弯曲,其物理结构实际上形成一种隐形衣,引导着光线环绕着周围物体,使其既不能反射也没有影子產生。
  这种材料首次在三维空间中显示出所谓的「负折射率」。大自然中发现的所有物质都有正折射率,它是一种衡量电磁波从一个媒介至另一个的弯曲指数,但在这些超材料中,光通过被以「错误」的方式弯曲,这使它至少在理论上类似一个隐形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