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楚孑点点头:“读过。”
  “都读了?”富教授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这个年纪能把《二十四史》读完,算得上是厉害了!”
  楚孑不好意思道:“《二十四史》是非常磅礴的华国史,我也只是都翻看过,没有精读。”
  虽然没有精读,但楚孑也七七八八把这些知识记在了脑子里。
  不过这话没太大必要在这种大佬面前说出口。
  “大家都和你一样,如果不是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基本不会精读的,”郑教授又问,“除了《二十四史》呢?还读过什么书?近现代学者的书籍读过没有?”
  “之前刚读完顾颉刚的《古史辨》,最近比较沉迷王国维先生的书,比如《古史新证》等等。”
  郑教授笑了一声:“你专挑这两本书来读也算是有点意思,是因为要来面试才读的吧?”
  楚孑也没隐瞒,如实答道:“确实如此。”
  郑教授想了想:“那这两位对于古史的学术观点都是什么?”
  “顾颉刚、钱玄同先生等人在华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创立了古史辨派,当时是开天辟地般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开始质疑历史、质疑古籍中的记载。”
  “比如对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统统推翻,三皇之说有八种五帝之水说有六种,哪种是真的呢?顾颉刚先生通过大量在古籍中交叉对比,认为都不是真的。他主张‘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可以说的上是我国‘考据学’的第一人了。”
  “也是因为有顾颉刚先生的存在,当时我国与之相关的辅助学科,比如文字学、地理学、目录学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富教授听完楚孑的说法,赞许地点了点头:“不错,那后来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你应该也有所了解吧。”
  楚孑思考片刻,便回答道:“是的,古史辨派对我国的史学研究进行了第一次革新,但依旧有局限性,因为他的研究只限于古籍,而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意思是要把古籍记载和史书的记载交叉对比,才能掌握更准确的历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