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也是真实存在的。
  百家宫中其余的流派人的眼神全都是汇拢了上来,眼睛中带着茫然和惊愕、愤怒。
  谁人愿意为人奴?
  荀子在当年骂遍整个诸子百家,甚至连儒家自己人都没有放过,后来更是成为了儒家的首领。
  不管是其余流派的弟子,还是儒家本派的弟子都不喜欢荀子这个人。
  因为荀子强调「尊卑有序」,甚至强调「以礼治国」。
  孔子言礼,是表面上尊崇周礼,但其实在挖周礼的墙角,这一点从他开办私学就能够看出来。
  在先周年代,周规定,只有官学,无私学。
  这是为了保证朝廷、大贵族的权势不会受到威胁,即便自己的后代是傻子,但只要有几个识字的,就能够统治那些不识字的黔首。
  甚至是奴婢。
  但也仅仅是如此了,孔子不会再更进一步的反对周礼了,他甚至还要扯上周礼的大旗。
  这也是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周朝最坚定拥泵的原因。
  孔子虽然开了私学,但其实还是保护了某种人的权利,这种人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贵族」。
  「士」。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在国君们的眼里,其实「黔首」不算人,这也是为什么六国国君都不将黔首放在心上。
  他们认为是「士」的存在让自己的统治能够更古长存。
  当然——
  这是春秋时代的共识,即便是当时最强大的秦国、较为看重黔首的昭襄王也是如此,只是他表现的不明显而已。
  那是因为当时的秦王昭襄王不需要考虑那些所谓的贵族。
  也同样是因为,秦之中最强大的势力不是秦宗室、也不是老秦人,而是——外来者。
  不管是从秦国人才培养基地——魏国来的人;还是大秦专属外戚势力培养基地——楚国来的人;亦或者是打秋风专用地燕;大冤种基地赵等国来的人,他们在进入大秦后,都变成了一个身份。
  外来者。
  大多数逃到、被坑蒙拐骗到秦国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一个身份「士」。
  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拥护自己的势力和权益。
  孔子的「礼」于他们有用,更是让他们得益的根源,所以这一部分人一直支持孔子的「礼」。
  但荀子不同。
  荀子的礼与孔子的礼、周朝的礼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却蕴含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
  荀子的礼是「尊卑」。
  且,是「君尊」「臣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