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条件只有一个,每家豪强根据军队的规模,配置宣义郎。
  宣义郎不干涉他们怎么打怎么杀怎么抢,只负责统筹规划,沟通朝廷,联络友军,避免为了争抢利益,自相残杀。
  汉末豪强就已经非常强大。
  刘备入主徐州,糜竺以僮仆万人附之。
  孙策起兵,周瑜、鲁肃自带部曲钱粮从之。
  不管杨峥怎么打压豪族,他们总会有办法隐匿人口。
  很多部曲都是几代人依附豪族,有宗族礼法约束,早就成了一块铁板。
  传统手段很难剥离他们之间的关系。
  更何况很多大族都是同姓之人,一个村、一个里,全都血脉相连,朝廷的意志很难推行下去。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豪强与朝廷的关系从对抗转为合作,合法兼并土地,合法圈禁人口,还世袭罔替。
  只需要屁股挪个地方。
  这种好事哪里去找?
  豪族不是蠢材,分封意味着什么全都心中敞亮。
  辽东那片冷是冷了点,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幽州也没有多温暖,这个时代的北方人,早就习惯了苦寒。
  听说朝廷弄出棉袄和棉被,穿在身上比貂皮还暖。
  煤饼也在民间大规模推广,冬天的苦寒也不是那么难熬。
  杨峥原本只针对河北豪族发的诏令,没想到中原、山东、关中的豪族都跟着响应起来。
  一封封请愿书从大秦帝国的五湖四海雪片一般飞入大兴,在杨峥面前堆成了一座小小的纸山、缣山……
  请愿书里面把杨峥吹成了千古未有的圣君,还说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他们愿意为大秦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拓土,成万世之功业!
  有几个激进的,甚至请求杨峥把凌烟阁多留些空位,给他们挪些地方……
  事情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杨峥的想象。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靠得住的,基本没有食言而肥之事发生,所以朝廷的任何一道诏令,民间总体上还是拥护的。
  信用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商鞅变法之前,首先做的是徙木立信。
  杨峥在西平出道时,说砍人就砍人,说灭族就灭族,从不开玩笑……
  “若中原人口大肆迁徙辽东,岂不中原越发空虚?”杜预提醒道。
  这年头到处都缺人。
  灭晋吞吴、度田均田之后,户二百五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八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看上去还不错,但分摊到偌大的国土上,就显得稀薄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