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将整个草原打散,避免出现强大部族。
  凡是不再大秦户籍之上的部族,可随意征讨之。
  任何一个部族人口达到五千帐,强制迁徙一半至内地。
  每个部族的贵人子弟,需在太学留学三年,杨峥为了他们准备了一屋子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以及佛经道藏,鼓励他们出家为僧为道,不想出家,就学儒。
  当然,草原实在太大了。
  现在的大秦能控制的区域也就燕然山和姑衍山以南的地区,更北更西的地区还覆盖不到。
  即便能短暂的占领,却无法长期控制。
  连鲜卑、匈奴裔的秦人都适应不了那里的苦寒和恶劣的环境。
  任何事都讲究性价比。
  强制在那些地区筑城,很可能几十年后,漠北的野生部族接触到华夏文明的火光,成为他们的兴起之地。
  贪多嚼不烂,大秦的土地已经足够多了。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实在无法控制那么远的地方。
  所以杨峥只能在人心上做文章。
  鼓励高僧、大儒、道人入大漠,教化诸部,在草原上修建佛寺、道馆、儒庙,宣义司也是各种造势。
  即便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有大片大片的人被西方舆论忽悠瘸了,更何况是这个时代?
  大秦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对草原部族最温和的了。
  一般情况下,能不动刀子就尽量不动刀。
  还积极的接纳他们,奴隶、待归、治民,一条龙服务,熬个十几年,就能成为秦人。
  这在汉魏时代是不可想象。
  不过,最有进取心的还是佛门。
  一听说可以随意在草原传播佛教,姑臧的僧人们仿佛被打了鸡血。
  在中原传播,又是度牒又是户籍的,管理极其严格,僧人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寺庙也不是想开就能开的。
  草原上,可以随意扩张。
  这对僧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能从天竺跋涉数万里,一路穿过中亚、西域,进入中原,就说明的他们的活力。
  在这方面儒道就差了一些。
  此时的道门还处在发展阶段,宗、教理论还不成熟,加上道门主张的就是一个任性自然,所以也就没什么扩张兴趣。
  儒家一向鄙视周边夷狄,加上草原上的部民穷的裤衩子都没得穿,天天喝西北风,能指望他们安心向学?
  读书习武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漠北部民饭都吃不饱,还有心思搞这些?
  不像佛门和西方教,天天磕几个头就是虔诚信徒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