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江东多沼泽、涂泥,被开成了一片片的良田。
  引入占城稻之后,整个江东六郡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这两年甚至喊出了“江东丰天下足”的口号,与江北的淮南,成为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如今的大秦有五大产粮地,蜀中、河北、青兖、江淮、交趾。
  蜀中、江淮、交趾推广占城稻,加在一起,产量超过北方。
  关中只能种麦、粟等作物,所以比起这五大粮仓略有不如,加上关中人口越来越多,产出的粮食还要支援河西、朔方、漠南等地,没有盈余,自然就不是粮仓。
  建业城中,吴州刺史府修的异常华丽,也只比当年的吴国皇宫差一些。
  王濬极好排场,出入前呼后拥,长戟幡旗,前后五百余人,皆披绫罗绸缎,鲜衣怒马,招摇过市。
  食则必山珍海味,衣则必上乘蜀锦。
  奢侈之名,远近皆知。
  不过百姓却并不憎恨他,反而十分爱戴,每次提到王刺史,都竖起大拇指。
  盖因王濬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广施仁政,废除前吴各种重税和徭役,剿灭各地盗贼,树立威信,远近各族百姓多来归附。
  可以说江东有今日之繁华,一大半是王濬的功劳。
  然则这一日,王府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刺史可知大祸即将临头?”来人颔下短髯,正是当初策划袭击太子的人之一。
  如今的王濬已经六十有七了,从司马家混到老杨家,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斜了他一眼,“阁下有话不妨明说,某政务缠身,没功夫打哑谜。”
  “那在下就直言了,太子拥三万铁骑入江东,名为清查江东,实则为使君而来!”
  “哦?”王濬来了兴趣。
  “使君当年伐吴,不听太子、杜预号令,擅自出兵,必为太子不喜,这些年使君又不巴结新贵,在朝中没有靠山,形势危如累卵……”
  这些年太子的权势越来越大,王濬不是太子一系的人,这些年又与朝廷崇尚借鉴的作风背道而驰,自然会有很多把柄。
  “那么阁下以为某该当如何啊?”王濬笑道。
  “为使君计,不如上表,告老还乡,倒也可以颐养天年。”短髯者目中闪过一道精光。
  王濬的功名心重,权力欲也大。
  在司马家手上混到五十多岁还没出头,投奔大秦,靠镇压士族豪强,交了投名状,才得到重用,灭吴之后,更是被皇帝赏识,镇守江南最重要的吴州。
  王濬怎么可能告老还乡?
  这几年江东大治,他还想凭此政绩,登台入阁,成为大秦第五位平尚书事。
  “阁下还有其他办法否?”王濬神色间凝重起来。
  太子不一定要治他死罪,但打压是不可避免的。
  “办法当然有,只要大秦的太子还在一日,使君的位置……终究难以保全,这大秦的江山迟早是太子的,除非太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
  “你们好大的胆!”王濬低声斥责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