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瞠目结舌,“去海外寻找?”
  说的简单。
  这可不是在大明境内寻找那么简单,去海外的话,三五个人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黄昏道:“如陛下所想,当然不能三五个人,而需要无数人。”
  朱棣来了兴趣,“说说看。”
  黄昏道:“太祖定国之后,积极主动的于邦国发展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而陛下登基后,就在今年,已经派出尹庆出访满剌加、苏门答剌国、古里、柯枝国等西洋邦国,可惜规模太小,仅仅是出访而已。”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早就有迹可循。
  在郑和之前,尹庆真的只是出使这些国家传递友爱信息?
  这只是一个目的。
  一则是告诉这些西洋国家,我大明王朝换了君王,你们赶紧来朝拜,二则是顺便让尹庆去告诉这些西洋国家,你们收留建文帝没有,收留了的话赶紧交出来,没收留的话就给老子留意着。
  朱棣嗯嗯点头,“继续说。”
  黄昏笑道:“如今我大明四境安宁,陛下当有余心余力,而微臣以为,我大明乃天朝上国,蛮夷国家当有畏威怀德、输诚纳贡之臣举,为了宣扬我大明之仁义,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同时,为了谨防某些不臣势力勾结倭寇骚扰海境,也为了让这片世界更远的地方,都有我大明君王的天威浩荡,陛下应该办一件古往今来未有之大事,铸就千古君王未有之壮业!”
  朱棣精神一振。
  就连只对造反感兴趣的老和尚道衍,眼睛都亮了起来。
  朱棣问道:“怎么说?”
  黄昏早就对今日之事有过详细思忖,闻言滔滔而言,“这件事,当不输陛下正在编修的全书,其规模、耗资甚至更大,如此,才能达到微臣以上所说的几个目的。”
  朱棣愁苦起来,“多大的规模?”
  黄昏深呼吸一口气,来了来了,十五世纪世界史上浓墨张彩的一笔即将被自己提前画上一个启端,沉声说道:“以浩荡国力,打造宝船数十艘,挑选壮士数万,组建一支无敌舰队,出使西洋!”
  这话一出,朱棣、郑和、道衍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不比编修全书。
  这更耸人听闻。
  编修全书一事,是看得见的利在千秋,但这件事的利弊如今很难看出,做得好了,利益自然很大,但做的不好,很可能亏得只能穿裤衩。
  一个不好,就步了始皇帝的后尘,万一这只无敌舰队有去无回……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朱棣犹豫了。
  一只数十艘宝船,数万人队伍的无敌舰队出征西洋,这可不是小事,是绝对要把满朝重臣都喊到乾清宫来仔细商讨的军国大事。
  但黄昏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朱棣下了决心:“若建文帝出海了,这样规模的出征,才有最大的机会找到他,且不提,西洋诸国的稀罕物资、奇珍亦可以补贴费用,再有一点,陛下之心,难道比不得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朱棣是谁?
  千古一帝之中,绝对可以名列一席的人。
  岂非没有壮心?
  若朱棣是守城之王,岂会在永乐期间数次出征,更不会死在出征路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