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黄昏重新斟满酒,看着旁边那位三十来岁面色红润却已有霜白鬓发的御医,笑着问刘旭忠,“这位是?”
  刘旭忠还没说话,一旁的袁珙笑道:“黄指挥可知吕复?”
  吕复当然知道。
  如果仅是从历史知识的角度,黄昏真不知道吕复,但来到大明永乐年间,很难不知道吕复,这是一位名医,也可以说是元末明初最厉害的医生。
  吕复幼年家贫,先从师学习《周易》等,后因母病而改习医,拜名医郑礼之为师,尽得其传,秘方、色脉、药论,尽皆传授,每日且记以病案。其《群经古方论》,对历代医书均有评论,又作《论诸医》文,评述历代名医颇中肯。另著《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切脉枢要》、《难经附说》、《长沙伤寒十释》、《运气常变释》、《松峰斋杂著》、《五色诊奇眩》、《运气图说》、《养生杂言》等,惜均未见行世。
  从这一排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何等才华横溢的名医。
  当然,这些著作黄昏不知道。
  吕复在大明出名,一者是因为医术精湛,二者博学多才,于经史、诸子、天文地理、刑律历算、经济军事、卜筮佛老均有钻研。
  作词雄奇苍古,多乐府韵味。
  有地方官吏倾慕其才华,荐任仙居教谕及临海、明州教授,吕复皆辞不受,孤傲清高,于是这样的人想不出名都难。
  就如高贤宁,骂了一通朱棣,一下子就名声遍天下。
  吕复也是如此。
  有大才,医术精湛,品行孤高,这样的人在封建时代,就是万众偶像,所以京畿之中的权贵,其实大多听闻过吕复的大名。
  黄昏闻言颇为讶然,元末的人,这吕复应该是耄耋之年了,怎的像个三十来岁的人。
  果然是杏林圣手。
  这养生功夫硬是要得。
  那人却笑着起身,以读书人的礼节行礼,“家父吕复,不才吕芗(xiang)。”
  黄昏恍然,原来是名门之后。
  心中一动。
  吕复作为大明杏林界的泰山北斗,如果有他相助,自己聚拢大明诸多名医在一起,有没有可能研究出抗生素来?
  再差也得把感冒颗粒和退烧药给弄出来。
  顿时来了精神。
  立即还礼,然后伸出手请吕芗落座,笑道:“久闻令尊大名,仰慕甚之,今日得见先生,也是人生幸事,闲暇时刻,我也曾研磨一些杏林相关事宜,比如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从古至今,幼儿早夭率如此之大,深思多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者,分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带来的后果是母子都存在殒命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将分娩过程专业化、流程化。”
  吕芗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大工程。”
  刘旭忠也是一脸振奋,作为医生,他虽然不负责分娩方面,但接触的多,知道的多,就他自己这一生行医,哪怕是在皇宫之中,因为分娩而母子丧命的案例,都数不胜数。
  黄昏笑了,“这个只要有杏林界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带头引领,然后有人出钱,给天下产婆进行系统培训,还是有可能解决的。”
  确实大工程,确实需要很多钱。
  但大明帝国需要人口暴增,所以这个钱该花,必须花!
  吕芗笑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