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别说,听着甚爽。
  事不宜迟。
  黄昏出了乾清殿,直接奔往户部衙门。
  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准备放衙,却见有个主事匆匆进来,说神机营中军指挥黄昏求见夏尚书,夏元吉愣了下,他来找自己作甚。
  估计没好事。
  思忖了一阵,对那主事道:“你去通知其余同僚放衙罢,我去接见这位黄指挥。”
  双方见礼,落座。
  黄昏对这位建文旧臣其实颇多尊敬。
  夏元吉确实是个人才,洪武年间,因为乡荐而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和那顾独坐顾佐一样,夏元吉年轻时候也不合群,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
  太祖看见后觉得这小子不错,沉稳大气,是个做大事的人,于是升授他为户部主事,虽然户部的事情繁琐,但他主事的部门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很快得到了户部尚书郁新的赏识。
  适逢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办事懒惰的人,太祖那时候杀的臣子够多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仁慈一把宽宥他们,郁新坚持不许。
  太祖怒问郁新是谁教他的。
  郁新也是耿直,直接说是堂后的书算生。
  书算生是一个官职。
  太祖于是将书算生逮进监狱。
  有个姓刘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便对太祖谗言说:“在此事中教郁尚书坚持出发各部慵懒臣子的是夏原吉。”
  太祖是和等人,哪会被忽悠,怒叱,“夏原吉能够帮助郁新处理户部事务,是难得的人才,你是想陷害他吗?”
  得罪太祖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结果刘郎中和书算生都被处死,暴尸街头。
  所以说,洪武朝内做官,脑袋瓜子真的是随时都挂在腰间,哪天一不小心就挂了,这位刘郎中就因为那么一句话,成了笑柄。
  这只是夏元吉在洪武朝得太祖信任的琐事。
  真正让黄昏敬佩的还是后来的事情。
  建文初年,夏原吉升任户部右侍郎,次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名声大噪。
  靖难之后,夏元吉被逮捕献给朱棣,不料朱棣不仅没砍他脑袋,还重用夏元吉,升为户部左侍郎,在郁新去世后升为户部尚书。
  这期间,夏元吉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治水。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水利书籍赐给他。
  夏原吉请沿着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动用十几万民工,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
  工程竣工后回京,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永乐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