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坐在舱外,吹着冷风,喝着热茶,无聊数了大半天粮袋,吴少爷最终等来了船舱的卸空。
  接下来,少爷知道,船队起航前的最后一步要来了。
  果不其然。第二日一早,一队队早已等候在码头的特殊乘客,陆续登船了。
  这些乘客无分男女老幼,统一刮着光头。他们面色红润,表情平静,身穿厚实的麻布工装,背着双肩包,头戴帆布平顶帽。
  排着队的乘客们很讲秩序。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沉默地踏上了运输船的船板。
  吴法正知道,这些都是“积压”在登州私港的流民。
  之前每到一处曹氏私港,最后总是会出现这样一道压轴节目,看来今次也不例外。
  一个时辰后,旭日初升,船队起航拔锚。
  在登州外海,不出吴法正所料,那一艘装载了流民的货船,三声汽笛响后,便和船队分道扬镳,南向而去。
  与此同时,端坐在上等舱里的吴法正,伸出手,轻轻用毛笔蘸了蘸墨汁,专心地在面前的白纸上,写下了《南域游记》的最新一篇。
  这一次,起航后的船队再无保留。全体升起锅炉,不用考虑燃料问题,全程满负荷,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穿过渤海湾,来到了海河口。
  在这里,吴法正感受到了和上海港同样的氛围:大批的船只在海河口进出,不时有巨舰驶入外洋。
  在海河口,同样出现了带有蒸汽吊车的大型口岸。
  到了这里,吴法正所在的船队,等候到挂着彩旗的领航小艇后,再次分道扬镳了……货船就地在海河港卸载,而两艘邮船则一头扎进了海河,朔流而上。
  当其时,天色已然擦黑。然而海河两岸的灯火,以及河面上的燃油灯光浮标,却引导着邮船一路不停,径直奔向了远方的灯火阑珊之地。
  第二日一早,当吴法正从船舱走出后,看到的就是繁华的码头。
  终点站,天津到了。
  ……
  尽管平生没有来过天津,但是吴法正既然出身山西大族,那他在天津肯定是有根脚的。
  于是主仆二人到埠后,没有拿行李,而是先就地雇了一辆马车,报上一处地名。
  没过多久,车夫熟稔地将马车停在了吴法正的目的地:泗水街,义鑫隆商号门前。
  下一刻,当吴法正从马车上下来后,还未等他进门,从风格古色古香的义鑫隆里,便急急迎出来了一位掌柜模样的中年人:“哎呦呦,二少爷您终于到了啊,可让老吴我一场好等!”
  第678节 北归(三)
  在自家商行扎扎实实歇息了两天,年轻体健的吴法正,从长途海航的劳累中缓了过来。
  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很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换作以前,像吴法正这种“陆地人士”,敢贸然乘坐老式沙船从上海漂到天津,等不及靠岸人就颠散架了,哪里是两天能缓过来的。
  正因为有了如今的“大吨位”船只,以及先进的船型和航海科技,才令邮船的颠晃幅度达到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早在偏院里散步的吴少爷,并不清楚这趟海航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科技含量。他现在对这种新型物流只有一个朦胧的看法:海路尚可,能托寄一二。
  “二少爷!”
  就在吴法正伸臂抬腿做晨练的时候,院门外吴掌柜走进来了。
  吴掌柜本名吴印泉。其人身材矮胖,戴一顶六合一统帽,穿着灰色厚棉布袍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