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温心中一动,尚未作答,便见阶下有数人色动。
  “文若所言甚是,只是……”赵温沉吟着,低声说道:“如此多的空缺,谁来填补?增补之人,若是不熟悉情况,只怕会误了正事。”
  荀彧笑笑。“赵公,诏书的对象并非大族,而是普通百姓。”
  赵温一愣,随即恍然,用力一拍额头。“是我老糊涂了。”他随即转身,快步走到阶前,大声说道:“王文都病免,诸君既为故吏,不可不全君臣之义。即日起,你们都自免吧,送王文都一程。”
  堂下众人谔谔,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互相看了一会儿,有人出列,解下腰间印绶,双手奉上。
  赵温身边有侍从上前接过。
  有人带头,便有人跟上,无可奈何地交还印绶,辞去官职。
  太守府的掾吏大多由太守自辟,与太守有君臣之义。王邑因他们而免,他们理当投桃抱李,就算不送王邑返乡,也应该主动辞去官职,以示共进退,然后等接任的太守礼辟。
  他们没有随王邑一起辞职,已经有恋栈之嫌,如今赵温要求他们自免,就是最后的体面。
  再不辞职,那就只能被免职了,会被人讥笑。
  但他们清楚,这次辞职之后,怕是等不到新任太守的辟除了。
  这个新来的荀彧看似相貌儒雅,手段却够狠,和天子如出一辙,釜底抽薪。
  看着功曹、主簿等几个大吏先后辞职,院中只剩下普通掾吏,赵温命人取来太守的印绶,连同那些人交上来的印绶,一并交给荀彧。
  “文若,河东的事就交给你了。”赵温拍拍荀彧的肩膀。“努力!莫负何伯求品鉴。”
  荀彧躬身致谢。
  赵温当着众人的面,要求几个大吏自免,然后才将太守的印绶交给他,自然是以司徒之尊,为他拔除了障碍,避免他成为众矢之的。
  这等爱护,足以让他感动。
  赵温转身离去。
  荀彧走到廊下,举起手中的印绶,朗声说道:“某颍川荀彧,字文若,承朝廷不弃,赵公信任,暂理河东事务。还望诸君多多扶持。”
  堂下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客气话,眼睛却盯着荀彧身后侍从手中的印绶。
  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机会来了,只是这差使不太好办,弄不好,会得罪本地的大族,甚至他们自己的家族。
  “天子诏书是嘉奖赵青父子,绝无强捐之意。”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诸君不必担心完不成任务,只要能将诏书送达乡亭,使百姓知朝廷心意即可。百姓捐与不捐,来与不来,不作考评依据。”
  众人如释重负,笑容绽放,顿时变得热情起来,纷纷上前与荀彧寒暄。
  第二百零四章 百密一疏
  荀彧午饭前接任河东太守,一个时辰后就收到了第一批捐赠的粮食。
  粮食来自原仓曹吏马适,他献出了一百石粮。
  荀彧命人记下了他的捐献,同时委任他接任仓曹掾。
  原仓曹掾还被关在大狱里,死活不开口,所以也没有自免的机会。
  马适愉快地接受了仓曹的印绶,却不肯在捐献簿下留下名字和捐献数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