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尤其是对当下众叛亲离的袁绍来说。
  与朝廷议和是一个将过去的失误抹去,从头再来的机会。
  刘繇、许劭也借此表明了态度。
  如果袁绍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还是同道,将来在朝堂上共进退。如果袁绍固执己见,那就怨不得他们向朝廷称臣,与袁绍刀兵相见。
  刘繇的表态非常有份量,不由得袁绍不认真思考。
  一旦刘繇决定向朝廷称臣,不仅孙策、周瑜可以放心北渡,刘繇也将率豫章之兵渡江,围攻颜良。加上已经进入汝南的宗承等人,颜良弃守庐江只是时间问题。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田丰所说的试探。不管袁绍愿不愿意,与朝廷议和都势在必行。
  即使是冀州人,也不反对议和。如果能见好就收,何必杀得血流漂杵?
  面对手握以十万计的并凉精兵,一心想立功的韩遂,再加上北疆虎视眈眈的荀攸,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之所以咬着牙苦斗,就是想有条件的和。
  多年以来,袁绍麾下文武难得的取得了一致,不管是冀州人还是汝颍人,又或者是其他人,都赞成袁绍为天下苍生计,忍辱负重,与朝廷议和。
  反正忍辱的只是袁绍一人而已。
  无奈之下,袁绍上表朝廷,请求议和。
  第六百二十九章 人心所向
  建安三年八月,在关中迎来秋收之际,周忠的出使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刘表、刘繇先后上表,正式承认朝廷正朔。
  他们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只是与朝廷断绝了联系,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复了联系,顺理成章。纵有微过,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绍的上表就显得意义重大。
  时至今日,山东州郡已经只剩下两派:一派向朝廷称臣——哪怕只是名义上,一派依附袁绍,拒绝向朝廷称臣。
  袁绍上表议和,意味着州郡分据的局面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机会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乱十几年之后,没有人可以抗拒这样的诱惑。
  刘协也不能,否则他就是穷兵黩武,就是秦皇、汉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绍的上表,刘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最后一声叹息,下诏召开临时朝会,召集在关中的大臣议政。
  不管他愿不愿意,必须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镇西大将军韩遂、司徒赵温、刚刚上任的大司农刘巴自然在朝会之列,就连远在北疆的假太尉杨彪、招抚益州的司空张喜都“及时”地赶了回去。
  对这种巧合,他们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汉中兴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没人说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形成的合力势不可当。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镇西大将军韩遂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反对议和。
  朝会一开始,杨彪、赵温、张喜三人就不约而同的起身,向刘协贺喜。
  杨彪甚至激动得老泪纵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