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们的优势不在战场,在朝堂。
  作战,山东人不如山西人。治国,山西人不如山东人。
  借着这次机会,摆脱之前的负担,在朝堂上一展身手。无愧前贤,不负此生,岂不妙哉?
  范滂、李膺等人不畏生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反对天子重用阉竖、外戚,不用士人吗?如今天子有意革新,以荀彧为河东尹,推行王道,又有意还政于三公,这是多好的机会。
  张喜最后又说道,退一万步讲,就算袁绍侥幸成功,与你们有关系吗?他已经被冀州人控制了,就算他得了天下,也是冀州人的胜利,不是你们的胜利。
  你们最多和徐州人一样,被冀州人随意羞辱、杀戮。
  张喜虽然是朝廷的使者,却完全站在汝南人的立场说话,诚意拳拳,令人动容。
  能成为大族家主的都是人精,对利害得失计算得极为清楚。他们也清楚,袁绍两次南下,一次无功而返,一次顿兵彭城,疲态尽显,别说夺取天下,能在中原站稳脚跟的可能性都不大。
  在这种时候,谁还愿意跟着袁绍送死。
  门生、故吏什么的,也顾不上了。
  反正你袁绍也被开除宗籍了,袁术才是袁氏家主。
  在一片看似悲伤,实质庆幸的叹息声中,众人达成了默契。
  张喜随即赶往九江。
  在他起程时,陈到主动找到了他,请求做他的侍从,护送他去九江传诏。
  张喜观看了陈到的骑射后,欣然答应。
  汝南不缺谋士,却缺少将才。陈到勇武过人,将来从军,可以为汝南人代言。
  ——
  张喜到达汝南的消息迅速传到袁绍耳中。
  实际上,张喜刚刚离开长安,袁绍就知道了大致情况,也清楚天子虽然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议和,却不肯轻易放过他,要逼他以渤海太守的身份上书称臣。
  袁绍对此不屑一顾,他更关心张喜的态度。
  他本来以为,朝中老臣既然能迫使天子接受议和,就会全力推进议和,像这种明显破坏议和的条件很难成立。只要他咬住不松口,老臣们最后一定会屈服,反过来逼迫天子让步,接受他的条件。
  但张喜到达汝南后的表态,让他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也让他知道了最大的问题所在。
  他对冀州人的纵容激怒了汝南人,也激怒了张喜,他们不再视他为乡党。
  根源就是陈登事件。
  袁绍越想越生气,召田丰、沮授、逢纪等人来议事。
  豫州不可得,形势于我不利。是撤回孤悬庐江的颜良,收缩战线,还是强行夺取豫州?
  袁绍的问题针对所有人,眼睛却盯着田丰。
  到目前为止,一切行动都是按照田丰的计划进行,包括议和在内。如今朝廷虽然有意接受议和,却要强迫袁绍接受渤海太守的身份,田丰如何应对,就成了态度问题。
  是让袁绍忍辱负重,还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底?
  不管怎么选,田丰都会招致非议,得罪一部分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