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马云禄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
  建安七年秋,冀州又一次迎来了丰收。
  赵国再一次遥遥领先。
  邯郸的粮食产量没有像去年那样猛增,但商税却令人咂舌地翻了一番,周边几个县城也跟着沾了光,尤其是靠近太行山的几个县。
  收山货的商人为了找到最好的货源,在最近的地点设立办事点,让山民不用跑到邯郸就能卖出山货。
  一直藏在山里的黄巾旧部收到消息,纷纷出山入籍,不愿再在山里苦熬。
  山里耕地少,只能勉强保证饿不死,想吃饱很难,更别说吃好了。
  赵国的户口也跟着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增涨。
  赵国的亮眼表现让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得容易了许多,原本对转为赵国属县怀有抗拒心理的邺县改变了主意,表示愿意加入赵国。
  邺城也是大城,如果能并入赵国,和邯郸形成双重心的局面,赵国将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高潮。
  司徒府、司空府开始研究调整方案。
  不出意外的是,渤海再次沦为冀州的末尾。
  虽然张昭想了很多办法来吸引百姓,比如办学堂、修桥、铺路,甚至表示愿意为孤寡提供抚恤,可是愿意迁入渤海的百姓依然寥寥无几。
  不是张昭的政策没有吸引力——若是以前,说不得会有大量百姓慕名而来——而是度田的吸引力太大。
  有了土地,心里才有底。说得再好,不肯度田,也没人愿意去冒险。
  周边郡国的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凭啥要去渤海冒险?
  我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吃饭,为什么要接受施舍?
  冀州迅速恢复元气,中原的进步也肉眼可见。
  度田的郡国几乎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区别只有于多少而已。
  此时此刻,中原的雄厚底蕴展露无疑,钱粮增加的绝对值远远超过冀州,朝廷一直紧张的财政有缓解的希望。
  在估算了荆州的收成后,司徒府、太尉府联合提出了建议,骠骑将军部由东部进攻益州的战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因此,天子有必要移驾洛阳,就近指挥两路大军的战事。
  刘协与杨彪、杨阜等人讨论后,做出决定。
  别去洛阳了,直接去南阳吧。
  冀州大局已定,帝乡也该整顿整顿了。
  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子有畏
  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也就是东汉所有皇帝的故乡。
  即使是刘协这样,父母都出自冀州,名义上,他仍然算是南阳人。
  除此之外,南阳还有很多勋贵。云台二十八将有三分之一是南阳人,后来的封君数量也不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