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最多一百年,甚至有可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对于文明的推进来说,一百年不算太久,甚至可以说非常快。
  张松听出了刘协的言外之意。“陛下坚持?”
  “坚持。”刘协点点头。“滴水穿石,百炼成钢。很多事不怕慢,只怕不做。文翁兴学已是三百年前的事。三百年间,益州出了不少人才,却没人像文翁一样立足于益州本地,推进益州的教化。我愿意做这样的人,继承先贤遗志。”
  张松离席,躬身而拜。“臣松不才,愿为陛下执辔,为益州尽绵薄之力。”
  刘协笑笑。“你家有多少田,不怕吃亏?”
  张松慨然道:“我张家有点田,可是比起天下大同来,不值一提。”
  他停了片刻,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浅笑。“臣常思忖,六国虽灭,其后裔沦为黔首、布衣,但所享之衣食未必不如其先祖。我张家纵使将多占的土地交出去,也不会一蹶不振,泯然众人。且君子当以才华显世,岂能以地广自负?臣宁为千里马,奔驰而死。不为守财奴,抱铜而生。”
  刘协盯着张松看了片刻,哈哈大笑。
  他站起身来,走到张松身边,抬手按在张松肩上,轻轻拍了拍。
  “子乔,你可与杨德祖、祢正平比肩。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了土地这身外物,你才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你若不弃,先去司徒府历练,助杨公一臂之力。”
  “唯。”张松正中下怀,躬身答应。
  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有心无力
  杨彪最近很忙,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
  张松有过目不忘之能,又熟悉益州的事务,正是最合适不过。
  即使还在战争期间,司徒府依然是事务最繁剧的部门,不仅要处理好各郡县的度田,还要为大军筹备粮草,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军需部门。
  杨彪年过六旬,经验很丰富,体力却有些跟不上。刘协多次和他商量,要适当的扩大司徒府掾吏的员额,给杨彪配备副手,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刘先原本是选择之一,但事实证明,他并不适合。
  看到张松,刘协放心了。
  这是又一个祢衡。
  祢衡能够一改轻狂,成为政务高手,与杨修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张松不可能也去汉阳,刘协只能亲自上阵。
  从益州南部开发的实际困难说起,刘协和张松纵论古今。
  文明要扩张、融合,就像人要走出摇篮一样,是无法阻止的必然趋势。既然要扩张、融合,就不可避免地对边远地区进行开发。
  曾几何时,当华夏文明刚在河东地区萌芽的时候,周围的太行山、中条山,以及大河对面的华山都是边远地区。可是现在,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范围。
  以益州而言,巴蜀文明最初也是益州的一部分,四面的大山就是宇宙的尽头。如今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秦岭、大巴山都成了大汉腹地。
  历史如长江之水,滚滚向前,没有人可以阻止。
  大巴山曾经阻挡在他的面前,却挡不住流水的冲刷侵蚀,最终形成了三峡。
  听到刘协这些话,张松显然格外兴奋。
  他能感觉到,刘协对益州没有歧视,也没有因为他的相貌而虚以委蛇。
  这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天子,一个不以貌取人的明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