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来也巧,在成为首尔之前,这座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被称为汉城。
  如今刘备又打算以此为都,并命名为汉城,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水名城名问题不大,但刘备的封国叫什么名字,却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
  有人说,刘备命水为汉水,城为汉城,固然有不忘大汉之意。但天子在位,大宗在中原,他充其量就是小宗,如何能争汉之名。
  他还想争正朔吗?
  刘协本来也没当回事,可是一想到孔融对刘备的支持,以及一群寄寓辽东的儒生随刘备南下,就在刘备左右,不得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他不在乎,不代表别人不在乎。
  或许那群儒生就是利用刘备学问不好的机会,暗戳戳的玩文字游戏,以示正统在彼。
  这封捷报不太可能是刘备亲笔,而是某个文人撰写,然后给刘备看一下。里面只提了水名、城名,唯独没有提封国名,不排除有试探的意思。
  如果朝廷认可了汉水、汉城的名字,接下来他们就会请求在封国名称中加上汉字。
  读书人嘛,不就喜欢这些小九九。
  经过一番商议,周忠提了一个建议。
  封刘备为中山王。
  刘备本是中山王之后,如今在海外再建中山王,也算是光复祖宗的荣耀,没有拒绝的理由。
  去年,中山国已除,冀州只有中山郡,没有中山国,命名上也不冲突。
  此外,将原本那封在内地的封国转到海外,也有京畿扩大,不再封国的意思。可以以此为例,将来再封王,优先选择海外,以示大汉开拓之雄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醒刘备以及他身边的那些人,你们实力再强,也只是大汉的一个封君,不要有非分之想。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围三阙一
  讨论了刘备的国号后,刘协召集贾诩、虞翻等人,重点审议了刘备的战纪。
  为了方便讨论,虞翻安排陆议、徐庶等人做了一个沙盘。
  当表示诸将的兵俑摆在沙盘上,随着战局变化不断称动,战场态势就变得直观起来。
  刘备为什么能打得如此顺利,也就有了解释。
  这群人都很能打,而且攻守兼备。
  张飞、张郃善攻。张飞猛,擅长攻坚。张郃巧,擅长奇袭。两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牵招善守,牢牢的护住刘备左右两翼,并及时为张飞、张郃提供增援。
  赵云则指挥中军,随刘备行动,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在他们的面前,马韩接连遭受重创,溃不成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与军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称。他的位置几乎没有动,而且一直在中后方。
  应该是将张郃等人的功劳全部转到了他的名下,这才让他占据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测,张郃的功劳可能比写出来的还要大,只是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后挪一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