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陈宫已经发表的言论没有被天子否认,却给了不少人鼓励。
  至少天子是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肚量的,哪怕是有冒犯的嫌疑。
  讨论渐渐深入,小心翼翼地触及了敏感区——皇帝的责任。
  皇帝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具体到孝灵皇帝的事例而言,他十二岁登基,三十四岁驾崩,在位二十二年。前期受制于宦官曹节等人,后期掣肘于大将军何进,宫里还受到母亲董太后的影响,真正能做主的时候有多少?
  如果说他不胜任,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初将他推上这个位置的人有没有责任?
  在孝桓皇帝驾崩,又没有嗣君的前提下,将作为旁支的孝灵皇帝推上帝位的是当时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如果要追究责任,他们就是最大的责任人。
  偏偏窦武和陈蕃就是党人的领袖。
  转来转去,追究到一直觉得自己最冤的党人头上了?
  再者,重视天子的责任,还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垂拱而治的理想还要不要追求?
  二是如果治理天下就是天子的责任,那如何才能使嗣君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之前的天子都曾有太傅、少傅之类的儒生教导,却没有几个是真能胜任的,如今儒道又受到质疑,以后谁来教导嗣君,用什么学术?
  这时,司徒长史祢衡提出了一个观点:以一人治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疆域远不如现在广大的商周,也是天子垂拱,大臣理事。如今疆域十倍、百倍于过去,还希望一人统领全局,显然不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的办法:天子掌兵,大臣理政。
  至于为什么要由天子掌兵,祢衡的理由也很直接,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文武分途
  祢衡的发言很大胆,也激起了不少的反对声。
  但反对的声音不是支持天子的,而是想从天子手中取走兵权的老臣。
  他们认为,兵权也不能留在天子手中,应该归于大臣。天子就应该完全放手,才是真正的垂拱而治。
  杨彪虽然没有明说,但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听到祢衡的观点之后,第一时间找到祢衡,询问祢衡的真实想法。
  你是因为现状如此,选择向天子妥协,以求巩固现有的成果,还是真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祢衡直接说,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
  军队是国家的根基,这样的力量控制在任何人手中,都会让其他人不安。就算天子愿意交给大臣,谁又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大将军掌兵就好吗?从过去的几任大将军来看,绝对不是好事。那些人不是威胁到皇权,就是挤压了其他大臣的空间,更不乏公器私用,图谋不轨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如将兵权留在天子手中。
  一来,这样可以消除天子的不安。兵权在手,他至少不用担心大臣谋逆。
  二来,与军队多接触,多少可以强壮天子体魄、心志,使天子不至于四体不勤。
  最后,天子就算掌兵,也离不开士大夫的支持。大量的军官要从士大夫中选拔,征战用的钱粮也要由司徒府供给,没有士大夫的支持,他什么也做不成。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文武分途已成必然。太尉作为武官之首,选拔途径与司徒、司空不同,三公站在同一立场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就算兵权归于三公,太尉也不可能与司徒、司空同心同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