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地政府兴建淝水工业大学芜城校区,也在不断失血状态下的一种自救措施。一座城市假如没有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个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在人生成熟与成长的最关键大学时期,几乎都会离开这里,越优秀的人走得越远、越不会再回来。
  这种远去不仅是地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
  大学在现代社会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意味着年轻人才的不断流入,假如没有,那就只能是不断流出。
  大学至少要读四年,至于毕业生留不留在当地,则是另一回事,首先得解决让人怎么来的问题。
  很多人对大学所在地的城市都有感情,在那里度过了从少年到青年的生涯,假如当地能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会成为很多毕业学生的首选就业地。
  毕竟再换一座城市,难免人生地不熟,熟悉感能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所以芜城校区的建立,也是本地企图挽回人才流失状态的重要努力。这样的项目想落地,需要东西教育部批准,芜城地方则是抓住了一个重要契机。
  芜城接受了巫峡水库的一批移民,在市郊专门划出一个新区集中安置,这是当地近些年来难得的、结构非常健康合理的大规模人口补充,也增添了教育需求。
  趁着这个机会,芜城才争取到这个项目。
  项目落地了,每年都会有各地的大学生来到芜城,而芜城本地也有一批学生不必再去外地读大学。可是下一步,怎么才能把这批毕业生留下来呢?
  这就需要当地的经济水平能跟上,可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待遇条件以及发展机会,这又要比建一所大学难得多……
  几人落下云端,漫步在寒假中的校园,华真行和曼曼都没怎么说话,跟在梅野石后面听这位昆仑盟主的介绍或者说吐槽。
  华真行有点搞不准梅盟主的用意,他是在感慨这座城市的发展现状,还是在提醒什么?
  冷不丁却见梅盟主停下脚步道:“小华,你不仅想派人来留学,更想从这个校区挖毕业生去几里国?”
  华真行很诚实地答道:“是的,我从几里国派人来留学,每年最多也就一百人。不需要这里建什么留学生公寓,他们就和同班同学一起住宿舍,每个班级只插一个人。
  但是这个校区眼下每年的毕业生就有二、三千。我的计划是每年挖走一千人,假如他们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地方就业,我甚至可以全包了。”
  梅野石笑了笑,摇头道:“眼下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几里国的。”
  华真行:“我知道,所以我要亲自来这里读书,了解他们的情况与想法,做好各种宣传推介,打消他们的顾虑。
  我不可能挖走所有的人,但每年能挖几百人也是不错的收获。而且我也不是直接把人往几里国挖,不瞒梅盟主,我在平京成立了一个房关发展集团,可以先聘用他们在国内工作。
  入职之后先做培训,了解几里国特别是欢想特邦的发展规划,然后归口到各个项目,再派他们到海外出差……一步一步来。”
  梅野石:“这件事我也听说了,华总导可要花不少钱呢,仅仅前期投入,就得有几百亿吧?”
  华真行叹道:“这也是信用互质。”
  信用互质是什么意思?两个没打过交道的人,凭什么相信对方?
  首先可以考察对方的人品和事迹,这对东国来说很简单,因为东国在黑荒大陆有很多援建项目,从来没听说这边的信用出问题。
  但是几里国呢?以前是一个根本谈不上有信用的国家,连政权都三天两头被颠覆。
  就以水电站为例,东国的援建项目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几里国方面出钱,请东国的施工单位来建设,建成后项目是几里国的。东国的援建单位拿到了工程款,相关企业出口了配套设备,还拥有后续维护的订单。
  这种方式对东国方面应该是最安全的,只要施工单位和相关企业能收到钱就行。
  第二种情况与上述类似,名义上还是几里国方面出钱,但是资金来源却是东国提供的政策性贷款,比如援助类中长期贴息贷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