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协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举起手。刘协转身看去,倒是个熟人,正是杨阜。
  杨阜与姜叙一起,率部随刘协入关中,一路上多有接触。受杨修影响,再加上凉州人的身份,杨阜对新政大体上还是支持的。
  刘协点头示意,杨阜起身,先向刘协行了礼,随即又向杨彪行礼,报上姓名、籍贯、官职。
  “敢问太尉,袁绍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该罢免他,还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绍拒绝入朝,朝廷又当如何处置?”
  杨彪向刘协再拜。“陛下,杨阜所言有理,但事急从权,不宜催迫。臣以为,可以三年为期。时间太短,安抚难以见效。时间太长,又容易滋生问题,养虎为患。”
  刘协还没说话,杨阜又追问道:“若是三年之后,袁绍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杨彪回头看了杨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后,若袁绍不肯入朝,我当引咎自免,身执戟盾,以讨袁绍。”
  杨阜刚要说话,司空张喜站了起来。“陛下,臣附议。若三年之后,袁绍不肯入朝,臣愿与太尉一起为行伍,决死于阵前。”
  刘协笑了。“难得司空这么勇悍啊。”
  张喜老脸一红。“臣虽老迈,为天下苍生计,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时,益州牧刘璋及益州豪俊闻说袁绍请降,无不欢欣鼓舞,翘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绍,则益州必随其后。”
  刘协盯着张喜看了一会儿,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进驻关中后,他找个机会问了司徒赵温,确认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的就是张喜。
  毫无疑问,张喜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不是为了朝廷着想,而是为了袁绍。
  袁绍的后妻就是刘繇的族人,刘繇的兄长刘岱更是袁绍的死党。袁绍逃离洛阳,北上渤海时,一度将家属托付给刘岱。
  他很想质问张喜一句,但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
  刘繇也有条件的向朝廷称臣了,追责张喜,必然涉及刘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机会兵不血刃的将益州收回来。
  有荆州、益州在手,朝廷钱粮紧张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说话的底气也更足。
  大丈夫不争一时意气,将来再慢慢算账。
  反正以张喜的脾气,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三十章 百年树人
  刘协无法拒绝袁绍的议和,却可以在具体的条件上做点手脚。
  对杨彪的建议,刘协提出了一点异议。
  不能直接委任袁绍为冀州牧,只能承认他的渤海太守官职。
  理由有二:一是袁绍的冀州牧从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二是上一次朝廷的提议中就是如此。没道理袁绍拒绝了朝廷的恩赦,进兵中原,错上加错,朝廷反倒再让一步。
  或是如此,袁绍不肯议和,再打一段时间,是不是朝廷还要让他做三公?
  所以,袁绍必须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然后再谈是不是要委任他为冀州牧的事。
  这么做,对刘表、刘璋都没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得到朝廷承认的,反倒显得朝廷不卑不亢,一碗水端平。
  听了刘协的条件,杨彪等人面面相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